close
朋友寄了以下的文章來:
知足才是真公平
與人間之所以無法和平相處,起因於無止境的追求──物質生活、名利地位…,另外還有比較心──個子矮的想跟高的人比、貧困的想跟富有的人比、愚癡的想跟智慧的人比…;如果追求不到第一,就產生了「不公平」的想法,競爭、鬥爭等等亂象也因而發生。
其實,世間怎麼可能達到完全的公平呢?很多事是難以平等的;在無法公平之下爭平等,是不是很痛苦呢?
學佛,就是要學習如何知足、圓融與圓滿、不計較;如果一定要爭到平等,就會產生破壞的舉動。
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
佛經裏有一段故事 -- 一位家財萬貫的長者在臨終前,交代族裏一位長老為他分配遺產給兩個兒子。這位長老心想:「財產如果沒有公平分配,兩兄弟都會有話說。」
為了公平分配,這位長老想到一個方法──將每樣東西都分成兩份。桌子鋸成兩半、碗及盤子敲成兩半、衣服剪成兩半…,所有的東西都分割成兩半,以示公平。
想想看:為了要爭到完全公平,最後的結果居然是兩敗俱傷。這是真正的公平嗎?這是愚癡啊!人再怎麼追求,都是求一缺九啊!
人世間要求與人平等、高人一等,實在很難!
相同的東西,只因人心有分別,所以才有不同的價值。何謂公平、何謂不公平?真的很難定論。只要我們的心知足了,一切就公平;心知足了,就會覺得一切富足。學佛就是要時時心安、了解道理;這個道理如果能看透,就沒什麼好爭的。
人間空幻 彷如水中撈金
佛陀說,人生空幻如泡影。生命無常,什麼時候會結束,誰也不知道;一生力爭得來的物質、財產,到底有多少時間能享用呢?又有那些能永遠擁有呢?
佛經裏有一段譬喻──
一位年輕人在岸邊看到水中有一塊閃閃發亮的金塊,他看了很高興,趕快跳進水裏撈取。但是,任憑他怎麼撈都撈不到;筋疲力竭、全身既濕又髒的他只好上岸休息,沒想到在水波平靜之後,金塊又顯現了。
他想:「水中的金塊到底在哪裏呢?我明明看到了,為什麼撈不到呢?」於是他又跳下去撈,還是徒勞無功,他實在很不甘心!
這時,父親出來找他,看到兒子全身濕淋淋又髒兮兮的,問道:「到底發生什麼事?」兒子回答:「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塊,但是不管怎麼撈都撈不到。」
父親看看平靜的水面,再抬頭望著樹,說:「你看,金塊不是在水中,而是在樹上!」 這則故事是在譬喻凡夫總是為名利、空幻的東西奔波、辛勞,而這一切都只在一念心。 有的人是因為「人生很苦,要趕快找到解脫的方法」或「我要求神通」所以才修行,但是修行若沒有正思、正見、正念、正業,路就會走偏。所以,學佛就是要了解道理,了解人間空幻猶如水中的金塊一樣。
我們要常保知足的心,對人事物善解、包容、感恩,如此才能圓融、圓滿,才不會一直想要爭平等。
世間難有平等,幸福的人生一切從心起,要時時多用心啊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剛好,最近道場在討論什麼是"想清楚再修".
這句話起源於上星期五在誦經時,有客人B來所說:修,要歡喜地修,要想清楚再修.
大家於是對於"想清楚再修"各自做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.
在聽了各家的看法之後,事隔一個星期之後,艾比還是覺得以上文章及提,比較切中艾比修行學佛的心境.
所謂的學佛,是了解洞悉世事因緣起伏的原理.了解了世事之所以會這樣發展,會有那種結果,心才能公正客觀地,心服口服地接受自己所受,並且積極地創造未來所想要的命運.而這些"洞悉世事及自己的心","修正自己的想法及行為",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刻刻中進行.
在與眾家師兄師姐的討論之中,我們也有提到是否應該有所求地修行.雖然有人說,走道場拜佛難免有所求:求健康,求事業順遂,求家人平安....但是艾比仍然覺得,如果可以了解自己過去的業,造成現在所受的果,就算現下不健康,事業不順遂,也應該要平心接受.進而更積極地把握當下,修正自己的心及行為,種下善因,創造未來更好的果.這才是確保未來有幸福生活的有效方法.
當天B說要"想清楚再修",我想另一個意義是,希望可以點醒艾比娘.並不是你physically每個星期固定有來道場誦經,靜坐,做義工,就是修行.修行重在"心",要由"心的想法"慢慢修正,才可以自然而然地修正"行為".如果,只是physically來道場,卻不願意改善自己的想法,更不願修正自己因為順應過去的業而形成的行為模式,這並不是所謂的修行.因為"不願每日反省自己所做所為,不願接收別人的建議"就沒有機會跳脫自己過去的業力,更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.
艾比覺得一般人有所求的一切:"健康,財富,平安",是由個人修正自己的想法及行為而得來的結果.而非拿起香拜拜求神明,就可以得來的.
如果不能想清楚這一點,不知道修行的真締,只會落於傳統民間"迷信"的層次.不但不能幫自己,也度不了身旁的人.
知足才是真公平
與人間之所以無法和平相處,起因於無止境的追求──物質生活、名利地位…,另外還有比較心──個子矮的想跟高的人比、貧困的想跟富有的人比、愚癡的想跟智慧的人比…;如果追求不到第一,就產生了「不公平」的想法,競爭、鬥爭等等亂象也因而發生。
其實,世間怎麼可能達到完全的公平呢?很多事是難以平等的;在無法公平之下爭平等,是不是很痛苦呢?
學佛,就是要學習如何知足、圓融與圓滿、不計較;如果一定要爭到平等,就會產生破壞的舉動。
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
佛經裏有一段故事 -- 一位家財萬貫的長者在臨終前,交代族裏一位長老為他分配遺產給兩個兒子。這位長老心想:「財產如果沒有公平分配,兩兄弟都會有話說。」
為了公平分配,這位長老想到一個方法──將每樣東西都分成兩份。桌子鋸成兩半、碗及盤子敲成兩半、衣服剪成兩半…,所有的東西都分割成兩半,以示公平。
想想看:為了要爭到完全公平,最後的結果居然是兩敗俱傷。這是真正的公平嗎?這是愚癡啊!人再怎麼追求,都是求一缺九啊!
人世間要求與人平等、高人一等,實在很難!
相同的東西,只因人心有分別,所以才有不同的價值。何謂公平、何謂不公平?真的很難定論。只要我們的心知足了,一切就公平;心知足了,就會覺得一切富足。學佛就是要時時心安、了解道理;這個道理如果能看透,就沒什麼好爭的。
人間空幻 彷如水中撈金
佛陀說,人生空幻如泡影。生命無常,什麼時候會結束,誰也不知道;一生力爭得來的物質、財產,到底有多少時間能享用呢?又有那些能永遠擁有呢?
佛經裏有一段譬喻──
一位年輕人在岸邊看到水中有一塊閃閃發亮的金塊,他看了很高興,趕快跳進水裏撈取。但是,任憑他怎麼撈都撈不到;筋疲力竭、全身既濕又髒的他只好上岸休息,沒想到在水波平靜之後,金塊又顯現了。
他想:「水中的金塊到底在哪裏呢?我明明看到了,為什麼撈不到呢?」於是他又跳下去撈,還是徒勞無功,他實在很不甘心!
這時,父親出來找他,看到兒子全身濕淋淋又髒兮兮的,問道:「到底發生什麼事?」兒子回答:「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塊,但是不管怎麼撈都撈不到。」
父親看看平靜的水面,再抬頭望著樹,說:「你看,金塊不是在水中,而是在樹上!」 這則故事是在譬喻凡夫總是為名利、空幻的東西奔波、辛勞,而這一切都只在一念心。 有的人是因為「人生很苦,要趕快找到解脫的方法」或「我要求神通」所以才修行,但是修行若沒有正思、正見、正念、正業,路就會走偏。所以,學佛就是要了解道理,了解人間空幻猶如水中的金塊一樣。
我們要常保知足的心,對人事物善解、包容、感恩,如此才能圓融、圓滿,才不會一直想要爭平等。
世間難有平等,幸福的人生一切從心起,要時時多用心啊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剛好,最近道場在討論什麼是"想清楚再修".
這句話起源於上星期五在誦經時,有客人B來所說:修,要歡喜地修,要想清楚再修.
大家於是對於"想清楚再修"各自做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.
在聽了各家的看法之後,事隔一個星期之後,艾比還是覺得以上文章及提,比較切中艾比修行學佛的心境.
所謂的學佛,是了解洞悉世事因緣起伏的原理.了解了世事之所以會這樣發展,會有那種結果,心才能公正客觀地,心服口服地接受自己所受,並且積極地創造未來所想要的命運.而這些"洞悉世事及自己的心","修正自己的想法及行為",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刻刻中進行.
在與眾家師兄師姐的討論之中,我們也有提到是否應該有所求地修行.雖然有人說,走道場拜佛難免有所求:求健康,求事業順遂,求家人平安....但是艾比仍然覺得,如果可以了解自己過去的業,造成現在所受的果,就算現下不健康,事業不順遂,也應該要平心接受.進而更積極地把握當下,修正自己的心及行為,種下善因,創造未來更好的果.這才是確保未來有幸福生活的有效方法.
當天B說要"想清楚再修",我想另一個意義是,希望可以點醒艾比娘.並不是你physically每個星期固定有來道場誦經,靜坐,做義工,就是修行.修行重在"心",要由"心的想法"慢慢修正,才可以自然而然地修正"行為".如果,只是physically來道場,卻不願意改善自己的想法,更不願修正自己因為順應過去的業而形成的行為模式,這並不是所謂的修行.因為"不願每日反省自己所做所為,不願接收別人的建議"就沒有機會跳脫自己過去的業力,更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.
艾比覺得一般人有所求的一切:"健康,財富,平安",是由個人修正自己的想法及行為而得來的結果.而非拿起香拜拜求神明,就可以得來的.
如果不能想清楚這一點,不知道修行的真締,只會落於傳統民間"迷信"的層次.不但不能幫自己,也度不了身旁的人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